新美国模式

wowo02-18发布在栏目【财经】【经济】 已阅0
新美国模式概述
  新美国模式又称“盎格鲁一萨克逊”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理论依托,尤其突出自由竞争;强调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劳动者享受有限的法定劳动所得和社会福利;公司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证券市场在公司投融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模式的特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和美国总统里根当选、推行“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而更趋强化。在经济上其主张削减赋税、自由竞争、放松管制、私有化和鼓励个人财富的积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美国的发展模式在全球化浪潮中几乎影响了世界各国。对于美国的发展模式,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如,英国学者罗纳德·多尔(Dore Ronald)称其为“股票资本主义” 模式,戴维·荷茨(Coates David)称其为“市场导向型资本主义”模式。其他常见的称谓有“里根一撒切尔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等等。对此,法国学者米歇尔·阿尔伯特(Michel Albert)则认为, “当今的美国发展模式应当准确地称其为‘新美国模式’,因为,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标志着自大萧条结束以来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旧模式的终结,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从此形成”。
新美国模式的历史溯源
  探究新美国模式的本质,必须将其放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去考察。从宏观上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模式的转换史,每一次资本主义的全面性危机的爆发往往意味着一个旧模式的终结和一个新模式的诞生,新美国模式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
  1.大萧条:曼彻斯特模式的终结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能成为其所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只有那些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处于强国地位乃至霸主地位的国家,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一种范式,如果这种范式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其他国家(不论这种影响是强制进行的、还是主动效仿的),那么它就能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标准来看,英国创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曼彻斯特模式(与英国有着特殊历史、政治关系的美国亦是这个模式的主要代表),它以无可抗衡的优势贯穿了整个19世纪,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以美国为例,1920-1929年期间,其GDP的增长幅度竞达到了40%。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这个模式的典型特征,它以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基人亚当·斯密的“自然秩序”思想为指导,反对政府干涉经济活动。斯密赞扬市场这“一只无需人为控制和有意为之的‘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地促进社会效益的增长”,是使社会处于自然、健康状态的保证。“政府的职能仅限制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国家免受外来侵犯。二是保护公民免受不公正的压迫。三是建立和维持公共机构。”在自由放任的思想推动下,摆脱束缚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利润率空前高涨。在经济的飞速增长中,曼彻斯特模式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政治价值目标的议会体制逐渐走向成熟,同时,由于资本利润渠道的国内饱和,为资本服务的政权必然凭借强大的实力向海外寻求发展空间,由此,曼彻斯特模式以武力拓展殖民地的对外关系特征便相应形成。然而,1929-1933年的大萧条宣告了曼彻斯特模式的终结。这场资本主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危机造成了大批企业倒闭和大规模的失业,在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这就意味着曼彻斯特模式的指导理论—— 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对此,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评价是:“传统自由主义口口声声主张一个运作得当的自由市场社会,绝不可能发生大萧条,可是1933年的经济上的现实,实在很难令人继续相信这种理论”。资本主义从此进入了“罗斯福秩序时代。”
  2.滞胀:罗斯福秩序时代的终结
  “罗斯福秩序时代”模式强调对曼彻斯特模式中放任不羁的市场加以政府干预和管束,其指导理论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并不先天具备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的机制,一定程度的、以需求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政府干预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凯恩斯反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然失业率”理论,主张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如同修复病牙的牙医,是资本与民主媾和的、绝对而必要的方法。””大萧条虽然未能使罗斯福改变对私人企业制度的信仰,但大萧条的严酷现实使其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他相信“联邦政府应该在市场无所作为时采取行动,某种程度的政府计划对于刺激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就业是经济的基本问题,大规模的失业会造成灾难性的社会动荡,由此得出“政府必须介入劳工就业市场” 的结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罗斯福“新政”实践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以政府全面干预经济、主张充分就业和刺激有效需求为特点的“罗斯福秩序时代”模式终于形成,这一模式在美国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并在战后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普遍建立是这一模式实践的鲜明特点,1935年8月,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英、德、瑞典等国在战后相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这一模式另一大特点是劳工运动获得了很大发展,在劳工运动并不发达的美国,工人在“新政”期间的人会率从9%跃至34%;在西欧,德国、瑞典、荷兰等国的工会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角色,实行了工人与资本家同参与企业管理的劳资共决制度。这一模式的社会文化特征与经济、社会政策一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团主义精神较为浓厚。罗斯福秩序时代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快速、劳资关系相对和谐、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史学家称之为资本主义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滞胀”危机(高通货膨胀、高物价、高失业与经济低速增长并存)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资本主义发展开始转入里根一撒切尔时代。
  3.里根一撒切尔革命:新美国模式的形成
  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成了众矢之的,西方世界充斥一片“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古氛围,撒切尔便是“找回自由市场”的积极倡导者。撒切尔认为,“大政府”是“滞胀”产生的罪魁祸首,并在执政后“竭力扭转政府职能扩大和社团主义蔓延的势头,颂扬‘小政府’的优点,减少政府在一系列领域的干涉行为,并制定了如下目标:(1)缩减公共企业和公共服务的规模。(2)削减公共开支。(3)鼓励私有企业,出售公共企业的国有股份。(4)在公共企业引入市场机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撒切尔以“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别无选择)为口号表明自己革新的决心,在英国实行了一场涉及各个领域的私有化运动。至1991年,涉及90万个岗位的2/3的国有企业被私有化。撒切尔革命的另一目标是消灭福利国家及其主要支持力量—— 工会。撒切尔认为,竞争是社会的天性,有“市场经济”就有“市场社会”,国家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维持的社会福利只会增加庸人和懒人的惰性,是一种妨碍竞争的“劫富济贫”的不公正行为。在撒切尔执政的十年间,第一个宣布建立福利国家的英国大幅度削减福利开支,在GDP中所占比例降至为22% ,在欧洲联盟国家中居倒数第二。与之相应的是,工会的实力与影响也大大降低了。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则进行了一场“里根革命”。对于“滞胀”产生的原因,里根经济学的主要派别— — 供应学派认为,“滞胀”的根本因素源于凯恩斯主义三项基本政策产生的后果:政府赤字政策产生了与供求不对称的需求;高额税收抑制了生产的增长;政府干预经济的规则和计划窒息了企业的创新。据此,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应该是“以供应为导向,削减税收,鼓励私人企业,减少政府干预。”里根经济学另一理论支柱——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是一条走向“奴役的道路”,因为“在情况如此复杂的现代社会,对于中央政府去处理一个涉及如此规模的资本价值信息并达到竞争性的资本应有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事情。哈耶克崇尚私有制, “私有制永远是最合适的,它将保证最畅捷和最有效的竞争机制,可悲的是,这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常常被一些经济学家忽略。”在供应学派和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里根在美国实行了以“大幅度减税、部分私有化、减少政府管制、削减中等收入阶层的福利待遇”为主要内容的里根革命,这场革命使美国走向一条全面修正“罗斯福秩序时代” 的经济社会政策的道路。同时,里根时代的政治文化价值观也出现了回归资本主义传统和秩序的势头,宗教、伦理、家庭等观念得到提升。在对外关系上,里根扭转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转而实行“进攻性推回”战略。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里根一撒切尔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新美国模式产生了,这一模式在随后的布什政府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民主党的克林顿执政时期,虽有迂回反复,但总体走势未变,目前的小布什政府则全面实行新美国模式的全部内容,并利用其控制的国际金融、贸易等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这一模式。
新美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通过追溯新美国模式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新美国模式的“新”仅仅是相对于罗斯福秩序时代而言,而相对于曼彻斯特模式,它只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归而已,美国学者阿兰·G·纳塞尔将其喻为“新瓶装旧酒”。因此,弄清这一本质后,就能准确把握新美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1.经济政策倾向“利润至上”原则
  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古典自由主义倡导的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资本获利最大化。里根~撒切尔革命的目标就是重建资本利润至上的原则和架构,认为罗斯福秩序时代对资本课以重税后的再分配策略严重地损害了资本的创造性。对此,供应学派认为,“对拥有资本的富人征以过多的税赋势必影响资本再投资的积极性,同样,对于用这种税收给穷人以过多的补偿势必削弱他们的工作动力,二者都将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在里根执政期间,富人的纳税额在总税收中的比例从70%减至50%。对此,罗纳德· 多尔的评价是,这种模式的目的就是“从假资本主义变成真正的资本主义,即从原先主要为雇员谋利益的公司改革成主要甚至专门为股东谋利润的公司。”同样,英国也实施各种有利于资本逐利的改革措施,撒切尔革命后,英国经济确有较快的增长,然而从增长中获利的是拥有资本的富人,“最低收入群体不再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2.社会政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撒切尔主义者认为,竞争是普适性标准,“优胜劣汰”的丛林规则适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对于社会福利主义者试图用社会保障等救济和补偿手段拉平差距以达到结果平等的观念,撒切尔主义者认为,这实际是以一种更大的不平等作为代价的,是对社会“能者”和“智者”的不公,“每个人彼此之间存在不容否认的差别,这包括天赋、能力、容貌、体魄、意志力等方面的差异,高收入者的丰厚报酬是挣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论功行赏的社会里。”因此,撒切尔主义者的观点是,社会不平等是合理的,只要竞争的机会平等就是公平,人为的结果平等的代价必然是自由的丧失。执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后果也是明显的,在英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越来越多的人跌入到贫困阶层的队伍中。
  3.政治文化的保守主义
  政治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在民主、平等等观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保守主义者主张“等级优于平等,秩序强于自由”。二者在英美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占据着政治文化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里根一撒切尔时代,与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战胜凯恩斯主义相呼应,政治保守主义也战胜了自由主义。以罗伯特·博克为代表的政治保守主义对罗斯福秩序时代的平等观大加鞭挞,“现在充斥社会中的暴力,毁坏财产以及仇视法律、权威和传统的行为和观点都来源于对平等的追求,现在的福利制度和类似‘肯定性行动’这样对某些群体的照顾法律都是罪恶的根源,它唤起人的最坏的感情——嫉妒和懒惰,平等的要求也必然导向中央集权的大政府,从而导向专制。”与此同时,保守主义者对充斥罗斯福秩序时代的个人主义也进行了攻击,他们认为,个性解放是个人主义泛滥的结果,极端的个性解放必然导致秩序的混乱和权威的丧失,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色情泛滥、街头混乱、道德沦丧”等反主流文化正是自由派倡导个人主义的结果。里根竞选总统时,借助当时因“越战”失利和社会混乱形成的沉沦氛围,对政治自由派的价值观念加以严厉抨击,赢得了美国民众的共鸣,找回“秩序、传统、权威”的呼声日益高涨,各种派别的政治保守主义乘机抬头,尤其是宗教保守主义更是势头猛进,其倡导的“家庭、生命、尊严”的观念在美国社会大行其道,此后,一系列加强国家对社会控制以及诸如限制堕胎、反对同性恋等带有保守主义性质的法令、法规在一些地方州政府相继出台。在这一背景下,保守主义逐渐成为当今美国政府主导的政治文化价值观。
  4.外交政策的“单边主义”
  单边主义是里根进攻型对外军事战略的延续和发展,其根本宗旨在于为资本和美国国家利益服务,这与曼彻斯特模式时代大英帝国用强大的海军为其资本开辟殖民地的做法如出一辙。在全球化浪潮中,资本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时,“无边界国家”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这无疑会遭到民族国家的抵制。对于那些不遵从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制定的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国家,美国的做法是:(1)利用其控制的国际组织迫使对方加入“华盛顿俱乐部”。有学者指出, “世贸组织是出口美国价值观念的新武器,公开的秘密是,国际组织要保持运作的正常就必须满足大国,特别是美国的要求,那么现实世界中,该‘武器’就允许美国深入地干预别国内政,迫使它们改变其法律条文和事实上的做法”。(2)一旦上述“新武器”不能奏效,真实的武器便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这种选择的随意性与当今美国无与伦比的霸主实力是相吻合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这种态势的结果。
新美国模式的总结
  新美国模式的兴起有其历史合理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产物。工业社会后期,当资本、贸易、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时,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阻碍了资本利润率的增长,自由化、私有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资本向其上层建筑提出的政治要求的理论基础。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产业的衰落使得产业工人队伍迅速萎缩,工人阶级的力量的薄弱为倡导贫富分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了条件,工会这个对抗资本主义制度的组织自然成为资本主义保守势力的打击对象。两极世界结束后,单边主义成为资本的总代理人在海外寻求巨额利润的选择。另一方面, 由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新美国模式试图在其掌控的世界金融、货币、贸易等组织的协助下,在全球各国推行新美国模式的经济、社会体制并形成“华盛顿共识”也是不现实的,拉美国家“新美国模式”实验的失败和美国在伊斯兰世界以武力强制推行其模式而遭遇的强烈抵抗是最有力的佐证。因此,新美国模式既不是全球各国的“普适标准模式”,也不是“历史终结模式”,当它在国内外处处碰壁时,改良主义者在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里还将继续寻找其他模式取而代之。
新美国模式与莱茵模式的比较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又称“新美国模式”,是指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莱茵模式”是指莱茵河流经的国家,即瑞士、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也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模式。欧元区的国家属于这个模式的范畴。
  “新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的差别,可以从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经济看,美国赋税水平低,欧洲赋税水平高(两者的税收收入大约各占GNP的30%和40%);从中观经济看,两种模式对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同,美国企业主要是金融市场融资(约占80%),欧洲企业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约占60%—65%);从微观经济看,企业的领导方式不同,美国是股东领导企业,欧洲则是合作管理制。“新美国模式”体现了新保守主义所倡导放弃管制、削弱国家作用的所谓“国家最小化,市场最大化”原则,“莱茵模式”则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产物,德国奉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是“莱茵模式”的典型。


标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