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价值及其意识的本质、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相并列。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以各门特殊的具体的人文学科中共同性的、即一般的价值问题为对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研究。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最一般基础部分。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就表现了对价值问题,特别是人的价值问题的极大关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1841)中,曾就人的自由与必然和反对神本主义价值观念等问题做过探讨。他在1843-1844年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一方面通过对旧社会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形成和表达了全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冷静地考察了价值和人的价值问题的一些深层理论基础。他肯定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揭示了人类劳动中两个尺度的意义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等本质特征,从而在实际上把价值确认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恩格斯1845年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则以大量的现实材料和深入的分析,揭露和控诉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论证了共产主义价值观念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所做的清算费尔巴哈哲学的工作,标志马克思主义的成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述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从实践即人的主体性活动方面理解现实世界。这一根本思想,为把价值科学地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和目的性内容,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同时,他们还提出要充分地理解“批判的,革命的实践的意义”和改造现实世界使之革命化的方向,并就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的需要、利益、人的活动的历史方式及其条件等,做了丰富的具体考察,阐明了关于历史价值的基本观点。这些研究导致了历史观为基础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另一部代表性著作《共产党宣言》(1848)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共产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成熟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不仅产生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的变革和现实社会的政治批判,而且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对各种不同意义的价值概念给全面的考察和把握。他首先严格区分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立足于对交换价值及其内在尺度的考察,提示了商品生产的秘密,从而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面对利用混淆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来否定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庸俗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他反复强调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这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毫无共同之处”,甚至指出,“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的研究范围”。同时,马克思并未因此而将它们的差别绝对化,并未否认在一般科学的范围内研究使用的价值的意义。
马克思对一般“价值”概念的词源和涵义作了充分的考察和肯定,并且在他的经济学论述中,从两个方面表述了自己的价值观。一方面,他把交换价值归根到底理解为实现产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历史形式。人们为了获得或让渡产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进行社会交换;交换的尺度并非由使用价值决定,而是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劳动所决定。这样,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价值和价值,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历史性的内容和尺度,它们本身就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一种特殊价值,即保证产品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使用价值。哲学的价值概念和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之间,表现出某种一般和个别的相互联系,不是彼此完全排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也通过对经济利益、经济价值的具体分析,在广泛的意义上考察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质的批判和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经济学论证,以及对生活与消费、分配与交换、需求与供给、费用与成本;乃至经济与道德、经济与艺术、经济与政治等等关系的论述,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学的丰富内容。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其发展中越来越广泛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恩格斯在他以后的著作中,曾就科学的价值、道德、艺术、宗教、政治、军事、国家与法、自由与必然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考察和论述,同时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价值观的各种错误表现。列宁和毛泽东一生的工作都在致力于实现马克思所建立和共产主义价值观念,他们同志也发表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论见解。例如,列宁曾指出评价与决定论的一致性,真理与“对人类有用”的相互一致性。他还明确地提出了实践事物的价值、即“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必须把实践“包括到事物的完满‘定义’中去”这一极其重要的原则性结论。毛泽东则始终一贯、十分明确地坚持了人民主体论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并得出了“真理与人民的利益一致”、“从实际出发与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这样的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理论上获得相对独立的形式,并被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开始实现的。它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述的进程有关。由于受到种种社会原因和思想原因的影响,价值论问题曾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不包含的问题。随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实践探讨的全面和深入,同时也由于当代世界理论和实践中价值问题的日益突出,前苏联和东欧、日本、西欧和中国等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六十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并继续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论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以下主要原理
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马克思在他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中阐明了这一原理。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它反映着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从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商品价值首先包含从生产资料中转移来的物化劳动,这部分劳动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耗费。商品价值还包括当期投入的活劳动。
4、价值增殖过程的原理。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特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资本家垫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如果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只形成与购买劳动力的花费相等的价值,资本家就不会进行生产投资。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使资本增殖。资本能够增殖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垫付资本,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就能够创造出来,而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增殖。
5、价值构成的原理。
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由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三部分组成。从资本主义生产者的角度看,价值由补偿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补偿购买活劳动的资本v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即价值=c+v+m。
6、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原理。
价值是从属于商品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人类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范畴的历史性是由商品范围的历史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根本特征
同历史上和西方的各种价值论学说相比,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征,表现为,在理论上以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实践上坚持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根本特征,是以科学的、彻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来考察价值问题。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理论。
(1)它首先是把价值现象置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中考察,指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中的普遍内容。而不是外在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的、某种先验的、神秘的现象。它对价值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的理解,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不同于从某种客观理念或人的抽象本性中得出价值的唯心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立足于对人类对象性活动、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尺度”的理解,用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客观过程和结果,来说明价值产生的秘密和价值的本质。它指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和能力之间的一种统一,是世界的存在对人的意义;价值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这样,它对价值的本质和来源的理解,就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实际过程相联系,同确认人在改造世界方面的权利和责任相联系。而不是象主观主义和唯意志主义那样,把价值看作人的主观精神绝对自由的表现,也不是象庸俗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把价值看作是与主体的创造活动无关的自然本性。
(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坚持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观点,并用它去分析价值的客观形态和主观形态。它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社会关系、客观利益和需要、现实能力等及其历史条件在内,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而人们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愿望、兴趣、态度等等在内,是主观的。这种主观性表现为对价值认识和和评价的主观性。对价值的客观形态和主观形态,必须按照唯物主义的方式加以考察,才能够奠定价值论研究的科学性基础,而避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否定性倾向性。
(4)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依据生活实践本身的丰富和历史进步性,来说明价值的无限多样性及其发展趋势。它认为,由于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现实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实践内容和条件具体性等原因,决定了现实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必然是一个在结构、层次和方向上都极其多样化的、充满了矛盾甚至对抗的多元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现实的多元化同时又表现了历史一元化的必然性。通过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真善美等基本价值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并战胜假恶丑,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不断走向人类的最高价值棗自由。这样,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就把对价值的科学研究同人类的历史命运联系起来,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共产主义价值观念的体系,并同一切将价值论的研究引向反人民、反社会、反文化方面的企图划清了界限。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对人的在价值生活方面的一切精神活动的看法,坚持彻底的、全面的能动反映论,是能动反映论的评价学说。
(1)它承认哲学和一切具体科学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以人类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的价值现象、价值关系为对象,是思维反映、认识存在的一种活动。这样它就承认了价值论成为一种科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承认了价值论的存在和发展要受生活实践的检验,同时也就排斥了将价值论完全主观随意化、直观化、非理化的倾向。
(2)在区分价值的客观形态和主观形态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在具体的价值关系中,主体关于客体价值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认知和评价,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现实价值关系在精神上的表现形式。它要求区分一定客体对一定主体事实上的价值与这一主体对它的看法、态度,并用前者来说明后者,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就把价值和评价区别开来,从而反对任何用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等价值意义来代替客观价值的倾向。为确立评价理论的客观性标准提供了基础。
(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并不否认,评价表达了人对客体的兴趣,态度和情感。但是它并不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指出,态度、情感、兴趣等等本身,是人本身的现实结构、需要、能力等等即人的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反映自我存在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最终是由主体存在和实践方式所决定、所制约的,是受它们检验并最终要服从于它们的。因此,人们对价值加以评价的精神形式及其标准的主观性,仍然有其客观的依据。把握评价及其标准的客观依据,是正确认识评价的本质,树立自觉的、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评价理论的这一观点,将对评价的理解同主体的自我意识联系起来,明确了人在以自己的尺度衡量事物价值的时候,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提高自觉性水平的责任,从而同情感主义、意志主义和各种非理性主义的评价观相区别。
(4)依据上述观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其确定的标准仍然是对对象的反映是否与对象相符合,其检验形式最终在于实践。这样,马克思主义的评价论就是达到了与真理论的贯通和一致。关于认识之真理性的涵义和标准的原理,对评价也适用。所不同的是,在真理论中,思维所要与之相符合的对象,仅仅是指被思维的客体;在评价论中,这一对象则主要是指主体自身的客观事实,即由主体本身的客观存在、地位、需要、能力,以及来自客体的影响所引起的结果等等,所构成的客观实际状态。依据真理的客观性质,马克思主义评价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以人类历史主体的存在和发展为标准,只有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主体,才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的、科学的价值标准,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够建立和实现最合理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念。
关于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
依据对价值和评价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形成了自己实践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
这一价值观念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以占人类绝大多数、并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民群众为唯一的、最高的价值主体。人民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发展着的范畴。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认为,无论何时,都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
(2)人民是一切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统一。因此只有依靠人民自己来创造价值,由人民自己来占有价值和掌握实现价值的条件,才能使人类的真正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和丰富发展;
(3)现实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达到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其原则的社会历史阶段。真、善、美的充分发展及其高度统一一自由王国,是当代人类价值追求的理想境界;
(4)追求和实现人类价值目标的现实途径,在于革命地改造现实社会,否定人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使人与人的社会分裂和对抗彻底消失并不能再产生的历史条件,逐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和谐统一。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具体形式;
(5)在实现自己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复杂、长期、尖锐的社会斗争。这些斗争表现为不同阶级、阶层、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敢于和善于处理这些矛盾,战胜敌人,同时也不断改造和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标签:
网站后台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免责声明:本文由wowo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