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由人民银行、新华通讯社和银保监会作为指导单位,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平安普惠等共同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供给创新·聚合发展”,以探讨普惠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和未来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还发布了《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及运用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而单一的金融机构在普惠信贷业务开展中,存在获客渠道单薄、自有数据风控效果不理想、风险自担情况下风险过于集中、资金供给受限从而影响规模成长等诸多问题。
这样的难点如何解决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需要我们重构原来的模式,如果一直延续原来的模式,靠大的金融机构自身,我想它有一些边界的问题是很难从根本上予以克服的。但如果把这个流程进行一个拆分,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然后进行重新的组合,那么利用各自主体的专业化能力,在各个方面形成它专业化的优势去降低成本的话,在成本上有可能会达到1+1小于1的结果。”
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79%
所谓普惠金融,就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其中,普惠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为上述普惠金融群体提供信贷服务。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小微企业传导政策红利。曾刚表示,“我国普惠金融的扩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整体的覆盖水平在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其中,银行业无论是相关贷款的规模,还是普惠服务网点的开设,速度都非常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层面上的引导和支持;另外一方面是机构本身的诉求。”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高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6958亿元;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9.36万亿元,投资,同比增长21.7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9.2个百分点。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1723.23万户,比年初增加455.07万户;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下降,2018年四季度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7.02%,较当年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知识,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仍然面临着成本的约束。曾刚指出,“银行传统普惠业务的前端获客常常采用扫街模式,也就是人海战术。这种模式的实践非常有效,但效率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本地的客户,银行要做各种信息的评估,利用乡土人情进行风险控制,这是有效果的。客户增多的时候这样做会产生非常大的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运营成本是很难降下来。第二,对于线下小微的服务模式,风控还是依赖于人和人之间、熟人社会的关系,这种风险控制手段确实比较传统。”
曾刚表示,从获客到风控再到增信环节、资金环节,以往是银行全部自己一个个做完,增信有抵押做抵押。但是银行除了资金成本之外,其他方面都是没有优势的,而且物理覆盖是有边界的。而聚合模式是获客、风控、增信和资金四个节点原来由一个机构完成的,转化为各种专业机构来完成,就会触达更多的获客,同时单位成本会极大地降低,更加有效率。
科技为发展为聚合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从实践来看,聚合模式的成效在小微信贷领域得到验证。截至2018年,平安普惠已累计为超过1000万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务,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业务占比超过30%。管理余额中,小微企业业务占比达50%。在2019年一季度的新增业务中,约60% 的借款人在通过平安普惠申请借款时未从银行获得经营类或消费类贷款。
普惠信贷的聚合模式以专业化分工的方式突破普惠信贷进一步增量、扩面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瓶颈。在聚合模式中,普惠信贷业务链的每个业务节点可以由多种类机构提供差异化的专业服务。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聚合,扩展了普惠信贷业务的触达面,降低了业务风险和服务成本,推动了融资成本的下行。曾刚表示,“大家都看得到问题所在,原来就是解决不了。现在有了新的技术之后,核心的问题还是风险问题。虽然不能让风险消失,但是可以对风险进行更好的管理。这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p#分页标题#e#在聚合过程中,平台自身及合作伙伴、供需双方都获得了价值,凸显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兼容。曾刚认为,“未来来看,开放、合作会成为一个内在的需要。不能说机构大了有钱什么都能干,还是有它触达不到的地方。作为商业化机构来讲,有一个投入和回报的问题。所以,它一定会在这个链条上引入其他机构来进行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
他进一步表示,科技的运用让企业之间的分工变得更有效。以前可能也能分工,但是连接的效率远不够,因为连接会产生新的风险。没有科技做支撑,合作本身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技术的发展为聚合模式提供了可能性。现在有了这样的平台,所有的业务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的时候,很多的合作风险可以很容易地及时地发现,以较低的成本控制,一切就变成了可能。
未来在普惠信贷领域做聚合,应该有哪些要关注的点?曾刚表示,要回到普惠金融的本原,价格上要降,同时还要注意明晰法律关系。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确实是聚合模式的创新会带来普惠金融实践的不断深化、触达的群体不断扩大,成本也在有效地降低,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风险出来。实现创新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是我们未来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普惠金融痛点解决依赖于模式创新
据了解,聚合模式就是将普惠信贷中的环节拆分解构,形成获客、数据、风控、资金、增信等独立的业务“节点”,进而依托金融科技搭建统一平台,将在不同节点上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普惠信贷聚合模式解决了不少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痛点。
《报告》指出,中大额、中高风险的广泛区间里仍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空白,蕴含大量长尾人群,尤其是小微型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营就业者、生产性农户等小微经营者的融资需求,目前尚鲜有信贷服务机构介入,可以说是普惠信贷市场的新蓝海。而所谓“普惠”,应该有“普”,才能“惠”,即只有扩大客户群体覆盖面和服务供给量方能实现信贷定价的下行。因此,普惠信贷的发展方向是要针对至今仍受到强信贷约束的长尾人群,进一步增量、扩面。
需要关注的是,普惠金融的客户群体通常有着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参差不齐等特点,与之相对的是单一机构往往囿于其业务范围、客群偏好、风控技术、服务网络、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于同时兼顾专业化、规模化和风险可控三个目标,从而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客观讲,小微企业确实存着信息不全面、风险抵抗能力比较差等问题,单靠金融传统的模式恐怕很难解决”,曾刚分析,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主要是成本控制,具体体现为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两个成本,这确实是发展普惠金融的痛点。平安普惠、蚂蚁金服、微众等模式的创新,路径不同,但核心都在解决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各自平台的运营成本会极大降低,规模增大、获客成本降下来,服务成本自然也会下来,运营成本会控制的很好。
如在聚合模式下,平安普惠、增信方和资金方三方分别独立进行风险评估。首先,获客方凭借其与小微人群密切交互、深入了解的优势,对客户进行筛选。平安普惠依托自身互联网数据和金融数据深度交互的风险量化模型对客户进行初步风险评估,并输出评估结果作为增信方和资金方的辅助信息。增信环节,合作增信机构借助其精算模型对信贷底层资产进行风险评估,做出承保决策。最终,资金方基于其对增信方风险负荷能力的判断,及其风控体系对借款人资质的评估,做出最终贷款决策。多方独立模型对借款人风险进行多重甄别、交叉验证,使对借款人的风险判别更全面、精准,提升风控质效。
曾刚认为,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痛点的解决,主要是要依赖于市场的创新,就是借助新的模式有效降低几方面的成本,触达的范围更加扩大。同时,要解决局部市场上的结构供求失衡的问题,也得依赖于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传统模式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网站后台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聚合模式的创新有效
免责声明:本文由tzshuo.com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