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故事

阿投04-09发布在栏目【创业】 已阅0

  80后创业的时候发生了许多励志的故事。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80后创业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80后创业故事篇1

  王洋洋的“绿色梦”创业故事

  团队参加公益项目现场

  绿色代表希望与生机,而王洋洋在上学之际就有一个梦想,在这个满是钢筋与混凝土的世界里,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将绿色遍布在中国的每个角落。

  怀着这份信念,80后的王洋洋一毕业就投身绿色行业。在母校导师的帮助下,王洋洋顺利地拥有了自己第一个专利。让他颇感意外的是,公司次年就获得了知名创业投资机构的青睐。而在新三板的开局之年公司也顺利地实现了挂牌,成为新三板第一家屋顶绿化公司。

  这家公司从一块不大的无土草皮开始,将只铺在地面上的小草铺到了墙上、铺到了楼顶,把一个平面的传统概念产业做成了立体产业。以产品群和技术群为“脚”,坚实地站在了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的风口。

  如今,经过新三板挂牌后的两轮增发,公司已经从刚挂牌时的500多万股本增加到了2010万股,估值达到了近3亿元,公司的营收更是以每年3倍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

  人和公司一起成熟,当年的那个敢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王洋洋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公司领导者。这家在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颇有斩获的公司也在资本市场赢得了投资者的尊重和青睐。

  一片片拼出来的梦想 创新才能获得尊重

  2009年,王洋洋从河南农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跟植物打了7年交道,他最终选择围绕专业所学进行创业,方向放在了“无土草坪”。

  他告诉记者,2008年奥运会中全部用无土草坪装饰的巴士车给了他启发,三个合伙人一起凑了几万元,成立了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在母校导师的帮助下,他们取得了无土草坪专利,并在2010年获得百万元天使投资。

  王洋洋认为,科技产品,特别是有技术门槛的产品,不可替代性强,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

  希芳阁从第一个无土草坪专业产品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专利技术的不断拓展。技术也一直成为公司前行的基础。2011年,得益于王洋洋团队共同努力公司先后取得了无土草坪立体绿化结构及其建造方法发明专利和无土草坪立体绿化结构实用新型专利,并在营养液、自动喷灌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得益于上述技术的进展,公司业务重点从无土草坪的租赁与销售逐渐转向了屋顶绿化、空中花园与立体绿化,实现了绿化行业由有土到无土,由平面到立面,由地面到高空的变革。2012年,公司取得了自动喷灌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和屋顶绿化用轻质生态营养土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开发了立体墙面绿化工程项目,在黄河滩建立了140亩的生产基地。

  之后的两年,王洋洋作为主起草人,先后参与起草制定了河南地方标准的《屋顶绿化技术规范》和《立体绿化技术规范》。作为行业内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希芳阁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优势。

  王洋洋坦言,“我对公司的定位,是从起初只做无土草坪、屋顶绿化工程,发展到打造建筑整体绿化、生态修复和屋顶农业,最后延伸成为城市生态管理者。”

  带有绿草香气的婚礼 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每一个从零起步的创业者都会面临十分艰难的时候,越过艰难的创业者从来都不是运气,努力和更靠近市场的改变才是真理。

  公司成立后,经过40天的悉心培养,第一批无土草坪成功了,但整个2009年产品的销售都一直走低,一起创业的3个人七个月都没有领工资。看着无土草坪冻成了冰疙瘩,三个人蹲在地头默不作声,业务暂时陷入了死胡同。

  在度过一个难熬的新年之后,团队迎来了曙光。河南农业大学伸出援手,在王洋洋母校的帮助下,公司基地在老鸦陈落户,虽然只有三亩地,但创业的信心却得以重新燃起。

  觅商机,就必须准确定位市场。“不少年轻人都喜欢浪漫的草坪婚礼,为什么不用无土草坪做草坪婚礼呢?”王洋洋说,当时不少婚庆公司用的都是假草,如果能把真草用在室内,肯定大受欢迎。

  经过市场调研,说干就干。原生态草坪婚礼一推向市场,迅速在业界刮起了旋风,公司很快就在婚礼草坪市场站稳脚跟,王洋洋掘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团队又联合郑州市屋顶绿化协会、业内公司在郑州市内推广无土草坪,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坡屋面绿化难问题,彻底颠覆了传统屋顶绿化、空中花园的施工方法。“相比其他上市的‘大块头’公司来讲,我们只是个‘小个子’,但却生机勃勃,充满潜力。”王洋洋说,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是补充地面绿化不足,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获得专利的智能化墙景

  2014年,得益于在“立体绿化技术”、“自动灌溉系统”、“智能养护系统”、“屋顶绿化用轻质营养土”、“北方地区屋顶绿化专用苗木”这五项专利技术的支撑,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由于近年来国内各主要城市因雨致涝的情形频繁发生,建设海绵城市获得国家高层的认可,郑州也成为首批的16个试点城市之一。据王洋洋透露,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公司已积极结合社会资本,以PPP模式为载体,签订了体量上亿元的工程。2016年,公司各方面经营指标将比去年获得更大的增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立体绿化,公司2012年起每年定期组织的公益立体植树节,践行了王洋洋的绿色梦想。这个在楼顶植树并邀请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公益活动已持续进行了四年,2015年时活动屋顶植绿面积已发展到三万平方米。

  2016年,《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发布,王洋洋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发信息称“起风了,我带你们一起飞”。

  80后创业故事篇2

  德江三位80后城市青年的的创业故事

  “创业”这个词自带魔力。2015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一场创业创新大幕就此拉开。

  创业像一张试纸,敏锐地考验着置身于创业的每一个人。三年过去了,曾经的“追风之子”谁在坚持?有什么感悟? 近日,笔者来到德江县,找到几位创业者,他们分别是70后和80后,就目前而言,他们的创业事业还在路上,但作为我们观察创业群体的小切口,从他们的实践方式,更进一步理解“坚持”的意义。

  辞职 三位城市青年的“折返跑”

  “折返跑”是一体育专用词,指高强度的速度、反应练习,到达终点后又迅速返回起点。

  高昊、曾宪武、冉勇是德江县三位年轻的创业者,前者为70后,后两人均为80后,三人的生活经历都有相似之处:从贵州大山走出去,考上大学,在城市就业、安家,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或为白领、或为公务员。

  在2012年国发2号文件发布后以及2015年“双创”热潮的召唤下,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毅然放弃已经拥有的城市生活,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勇敢地追逐自己的青春梦想。

  技术的发展让年轻一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对信息的掌握以及对竞争的敏感性比上一代人更强,反应更快,学习过程也更短,这也是他们勇于“折返跑”的自信及底气。

  2001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的高昊,是从德江县长堡镇走出大山的农家子弟。

  毕业后,他在软件界颇有名气的用友公司工作了12年,并成为山东的区域总经理,下面管理着6个分公司。他娶了一位青岛姑娘,在美丽的海滨之城生子安家,拿着6位数的年薪,一切都很美满。

  高昊检查产品包装质量。

  “趁年轻,换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抑制不住内心的创业激情,时年36岁的高昊递交了辞职报告,返回家乡,创办了德江第一家电商公司,主推德江特产———天麻。

  在原公司多年辛苦获得的70多万元的股权,兑现后成为创业的资本金。

  地处德江县城一隅的农村电商园一楼,“布谷电商”绿底白字,十分醒目。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满身书卷气的小伙子推着手推车向笔者走来,上面堆满了纸箱。

  他叫曾宪武,是一位80后,从德江县钱家乡黄土村考上西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宁波从事心爱的工作,尤其是在宁波百度搜索3年的工作经历,浸润于多姿多彩的互联网世界,以及远比家乡繁华得多的大城市生活,让他感到理想、青春都有了安放之处。

  改变始于2015年。

  曾宪武在朋友圈里看到家乡在招募农村电商,条件十分优惠。

  “机会来了!”28岁的年龄,无论是社会阅历还是工作技能,都能承载创业的激情,于是,曾宪武回来了,从此,德江多了一位年轻而精通网络的农村电商!2014年,从德江县煎茶镇偏岩村一路走来的35岁的冉勇决定不再蹉跎岁月,毅然辞去在县民宗局的工作,投身创业大潮,进行文创产品开发。

  德江土家族傩堂戏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十分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然而,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乡村工业化的无情冲击。“民间文化面临困境,民间艺术正在渐渐消失。”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美术系的冉勇说。

  不想见到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天天消失在时光的磨蚀中,长期孜孜以求德江傩文化的研究,冉勇深深地了解傩文化的价值,他不惜放弃10年的公务员身份,下海创业。

  创业 尽情释放激情

  租场地,签合同,组建创业团队,建基地,入驻线上交易平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精准贫困户……离开家乡12年的高昊,工作节奏之快、涉及领域之广、打交道的人员之“丰富”,远远胜过当初在软件公司的经历。

  “碰到什么都是新问题。”高昊感慨万千。

  他的公司设在由县里提供的创客空间一楼,免费使用。8月23日,室外气温达到摄氏35度,室内凉爽如春。

  “县里考虑得十分周到。”高昊告诉笔者。五六个年轻人盯着电脑,忙着接订单。

  农村电商曾宪武在准备发货。

  100多平方米的样品间里,货架上摆放着德江天麻、天麻乳酒、德江土蜂蜜等农特产。“去年通过网络销售德江天麻200多万元,全国各地都有订单。”同日,烈日炙烤着地面,热浪扑面。在“布谷电商”店面里,曾宪武与员工一道将从农民手里收购的羊藿装进纸箱里,还额外多装一份红辣椒送给消费者作配料。

  “做电商其实心累得很。”他坦言。

  小曾的电商平台致力于做农特产品的生产端和销售端。目前他组建了10多人的团队,成立了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有1000亩的生产基地,种植有李子、黄桃、红橙等果品。

  经济林短时间不能马上见效,为了“以短养长”,小曾在家人的帮助下,在林子里养了3万只鸡。也收购一些季节性农特产,以增加收入。

  去年他通过线上将3万斤当地的八月瓜销 往全国,让农民拿到了实实在在的钞票。

  “当我看到民宗局满屋的傩面具挂满了灰尘,我就知道我不能再等了。”冉勇说,在民宗局工作期间,他就开始了傩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011年多彩贵州铜仁市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名创特等奖;2011年全省“宏立城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获产品设计时尚魅力奖。

  冉勇至始至终不忘初心,让乡愁记忆得以安放,通过载体,物化乡土情怀一直是他的内心追求。

  2014年,他辞掉了让人羡慕的公职,下海创业,成立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组建设计团队,专业设计傩文化创意产品。

  从最开始的车挂、车配饰、笔架、文房四宝,到贴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手机扣、灭蚊器等,他与他的团队将傩堂戏的24个脸谱元素通过设计理念呈现在日常用品上,目前公司开发的文创产品已达50多个。

  同时,冉勇组建了网站进行各种产品展示,并与农村电商联合,拓展销售渠道,在德江和铜仁两地分设实体店,2016年实现销售总额500多万元。

  在今年深圳第十三届文博会上,冉勇主导设计的德江傩文化展品吸引了国外游客关注,汽车挂件文化相关制品项目与张家界学院等成功签约,傩文化相关制成品面具等项目也成功签约。

  坚守 就像一次人生修行

  有人说,创业是黑暗中的摸索。因为你不知道路在哪里?路的远方有什么?当创客其实并非一片坦途。

  这三位创客的创业路上有欢声,也有苦涩。

  大自然赐给德江一个宝贝:满山满坡的野生猕猴桃!困于交通条件,多年来,当地农民只在野生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在赶场天卖,换点零花钱。价格低廉,也没多少人买,多数的野生猕猴桃最后是烂在山坡上。

  冉勇开发的文创产品——傩面具手机扣。

  前年,高昊十分看好这一个产品,从农民手中收购了大量的野生猕猴桃。

  商品上线后,生意奇好,4个客服人员忙得顾不上吃饭,有一晚上突击发货3000件。

  但是辛苦一季下来,这个单品竟是亏损的!“生鲜产品赔损率高,当买个教训。”事后他们总结了得失。

  今年他们依然坚持将野生猕猴桃上线,采取了预定式订单,同时对产品进行分级,个头大的做成礼品盒,价格高一些;个头小的则准备开发成罐头。

  曾宪武在黄土村的基地种植,同样得不到村民支持,他只得先和家人解释,再和村民逐一 沟通。

  精品水果的管理尤为重要,曾宪武要在县城主导电商发货,管理只有交给哥哥,每天他都要通过电话、微信、视频查看基地长势。

  冉勇在刚刚辞职的时候,受到亲戚朋友的冷落和讥讽,平时往来很多的朋友半年都没进过他的家门。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而且又顺利地从乡镇调到县城,在老家人的眼里,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冉勇说,但他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

  尽管创业初期在资金、市场等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但他相信,随着贵州旅游开发的逐步火热,自己的创业肯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创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要创业,首先要有梦想和坚持,还得要有理性和自信。”冉勇分享着他的创业经验

  尽管他们在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都有难以道尽的困难,好在有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能坚持到今天。

  而三人精神上的收获肯定大于财富数字。

  在他们的创业故事里,最好的部分其实是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坚守,一路上走过的旅程。

  80后创业故事篇3

  80后小伙“伺花弄草”致富 打造“花园式”村庄

  引进繁育彩色叶枫、薰衣草等植物,既能卖钱又能扮靓风景——

  江苏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炳华,从小喜欢绿植,大学选了园艺专业,毕业后自主创业,与花花草草打交道,从培育彩色枫叶到玫瑰花、薰衣草、鲁冰花,又种植油桃、黄桃,他用自己的知识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发展可持续性现代农业。这个80后小伙不仅自己成功创业,更为村民打造了一个“花园式”村庄。

  让珍稀彩叶枫在靖江生根

  张炳华从浙江宁波城市技术学院园艺专科毕业后,又到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科所和中国林科院工厂化育苗中心学习了7年,这些都为其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的上海世博会之旅,成为张炳华的人生转折点。“各个国家都用最珍稀、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来装点展馆,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彩叶植物。”张炳华说,千篇一律的绿色植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回靖后,他就萌生了种植彩叶树的想法。

  “当时国内的彩色树研究仍处于萌芽期,市场上优良的彩叶树非常少,在泰州地区更是少见。”张炳华介绍,2009年,他在生祠镇利珠村流转了近百亩地,成立了泓森合作社,委托苗木公司从国外引进了16种珍稀彩叶枫,开始了创业之路

  种苗下地后张炳华没日没夜地守在大棚里,观察记录植物长势、适应情况。2012年,张炳华尝试批量生产彩叶枫苗木,首批繁育的6万棵“橙色梦想”枫树因水土不服,只存活了4000棵,一次性损失200多万元。张炳华联系上母校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讨教学习,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珍稀彩叶枫终于在靖江生根。

  这株“幻彩”颜色丰富,刚冒叶时是苹果绿色,慢慢变成深绿,然后是粉红、玫红,到秋天就变成橘红色;“本尼欧塔克”属于欧洲红枫的变异品种,除了道路绿化,也可用在航道、庭院等地方;这是我和美国专家合作培育的“普林斯顿金挪威槭”,是稀有彩叶枫树种,填补了国内空白……站在五彩缤纷的枫树林里,张炳华如数家珍。

  近年来,张炳华先后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引进500多种彩叶枫,目前成功培育356种,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同时,他还潜心钻研出红枫快繁育一体化智能控制器,感应式自动补氧设备,槭树科植物叶面色彩校正装置等设备,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邀请农技专家坐镇果园

  彩色枫树项目走上正轨后,张炳华谋求转型。“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很好,但单一搞苗木不是长久之计,一定要‘多条腿走路’。”张炳华的目标很明确:找有特色、附加值高的项目,油桃、黄桃进入了他的视线。

  “靖江虽然地产水果品种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夏季上市。在四月底五月初这一段时间,水果市场青黄不接。倘若能抓住这个市场空挡,那销路肯定不用愁。”张炳华说,他做过市场调查,上海、无锡等地的水果批发商对这个项目都非常感兴趣。

  看准商机后,2014年,张炳华又流转500多亩地,成立江苏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引进9个新品种桃子在靖江试种,这些桃子分为油桃、黄桃以及毛桃三大类,其中油桃为主打品种。

  新品种引种,张炳华颇为谨慎,项目动工后他先后邀请了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23位专家、教授组成“技术团”,定期驻田指导,及时解决各项技术难题。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他又邀请安徽省砀山县和山东省寿光县的两位油桃种植能手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入驻果园。

  有了技术团队和种植能手的指点,张炳华很快掌握了油桃和黄桃种植的技巧。“黄桃要和其他品种的桃子混搭种植,因为其本身坐果率差,要用其他的异性花粉去授粉。”张炳华说,桃树人工授粉也很有门道,抖粉时要匀速,这样授粉才均匀,挂果时易于生长。

  一般桃树要3年才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而枫茂公司的油桃、黄桃在众多专家技术支持下,仅2年就挂果了。张炳华跟上海、浙江等地的水果批发商达成供销协议,还与光明集团等大型企业达成供销协议,销路根本不愁。

  三年“驯化”法国薰衣草

  张炳华喜爱一切新鲜事物,有一股敢拼敢闯的劲儿。

  因为种植彩叶枫,张炳华每年都要出国考察新品种。有一次去法国,他途经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正好进入盛花期,那片醉人的紫色花海让他念念不忘。

  回国后,张炳华想方设法引进9个品种的薰衣草在靖江试种了近300亩。“薰衣草观赏性极强,非常适合打造旅游经济。”张炳华说,如果能成功驯化薰衣草,不仅花能卖钱,花海也能成为旅游景点,可以取得旅游收入,村庄环境也会更美,一举三得。

  刚开始,张炳华没有弄清薰衣草的种植要求,不少种子没能出芽。后来他邀请苏州、浙江等地的园艺专家组成“专家包干组”长期驻田指导,逐渐摸清了薰衣草的“脾性”。

  临冬时,张炳华采条扦插,放进塑料棚保温,等到春天天暖时再在大田扦插,让“怕冷”的薰衣草越冬率达到95%。经过三年“驯化”,薰衣草在利珠村开始了滚雪球似的扦插、移栽工作。2015年初,无锡、南京、连云港、常州等地景区纷纷前来订购,薰衣草花苗在手订单达到2000万株。当年,仅销售薰衣草花苗,每亩净效益就达到3万元。

  除了薰衣草,张炳华又引进了美国大马士革玫瑰、欧洲月季、台湾鲁冰花等“洋玩意”。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张炳华通过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培育标准化种苗,进而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分发给周边农户及社员种植。枫茂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植保等方面的咨询及服务,并统一价格回收、统一包装上市。

  现如今,村里的老年人个个能在家门口挣钱,返乡年轻人也直呼家乡环境美翻了。利珠村俨然成了一个花园村,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张炳华创业门道

  1、创业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市场调研、技术攻关,这些都是创业的筹码,能增加成功率。

  2、创业是个动态的过程,别只看着眼前利益,要时刻关注市场,尽量多条腿走路。

  3、单打独斗不如强强联合,要善于借势,整合资源。

猜你喜欢:

1.八零后创业成功故事

2.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3.80后创业故事

4.一个80后的创业故事

5.80后创业人物励志故事

标签: 创业 故事 成功 人士